- · 《当代旅游》栏目设置[05/28]
- · 《当代旅游》收稿方向[05/28]
- · 《当代旅游》投稿方式[05/28]
- · 《当代旅游》征稿要求[05/28]
- · 《当代旅游》刊物宗旨[05/28]
文学与城市社会学 ——对戴维·哈维空间批评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戴维·哈维(David Harvey)从审视文学艺术中的城市空间入手,发现文学或关于文学理论中对城市的表征方式,探索其中的社会“影像”,形成了文学研究社会学的视角,成为当代上世纪六七
戴维·哈维(David Harvey)从审视文学艺术中的城市空间入手,发现文学或关于文学理论中对城市的表征方式,探索其中的社会“影像”,形成了文学研究社会学的视角,成为当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空间批评的重要学者。哈维以“城市”为主题进行的空间批评涉及到小说、电影、批评理论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当代城市的空间在文学艺术及表现理论中的城市“镜像”进行空间、时间、和社会变革相结合的解读,审视了文学世界中“城市”的形象,提出了“城市”形象的急剧变幻所表征的正是当代社会的深刻问题。
一、文本中拼贴的城市“标签”
在对后现代状况的讨论中,哈维将文学、艺术、理论等统作为形成“城市”形象的“文本”来解读,并努力去理解这样一种情况,即“把都市发展看成是差别极大地空间与混合物的一种‘拼贴’,而不是追求以不同活动的功能分区制为基础的宏大规划”,“‘拼贴城市’现在成了主题”,“城市”的总体形象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成为了平面化的“粘合体”,成为了一种多元化的组合“城市”。总体来说,哈维认为这种“城市”形象的形成,源自于当代文学、艺术蕴含的“丰富”的内容以及新奇的表达方式,因而,在文学文化的意象世界里“建筑”了当代“城市”的拼贴化形象。
文化理论家麦克黑尔认为“后现代小说是以从‘认识论的’主导向‘本体论的’主导转移为特征的。”,于是,“小说与科幻小说之间的界线在实际上消失了,而后现代的各种特点经常显得与它们居于其中的世界的各种特点相混淆”,在此他表达出当代的文学跟社会现实成为了一体,文学创作总体表达的就是当代城市生活的体验,因而“后现代小说中分裂的空间性战胜透视与叙事的连贯性”。由此,哈维认为当代文学所塑造的“城市”空间,必然会随着这种“本体论”的转变而经历某种革新,于是科幻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城市”形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在当代文学艺术中被建构成了一种奇异的空间,一种逃离了现实世界的梦幻之城。哈维认为,在这种后现代的转移中,具有科幻性的电影成为了“城市”新的形象代言人。
二、现实城市的危机“镜像”
哈维认为它通过多种形象的连续“拼贴”,以及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将多种场景不停转换,成为了塑造当代“城市”形象的“新文本”。哈维选取了两部具有“后现代”代表性的电影做了具体解读,分别是《滑刀》和《在柏林的天空上》。这两部电影分别对应着洛杉矶和柏林两座当代城市的总体状况,在具体的作品分析中涵盖了政治、经济、危机、身份、想象等多个方面,但“城市”的拼贴形象依然是哈维想要表达的主题。电影《滑刀》讲述了科学复制人的故事。当复制人面对着眼前的“城市”空间,发现“洛杉矶简直不是一个乌托邦”,到处显示着一种衰败的场景,“空荡荡的仓库和被废弃的工厂漏着雨”,眼前“薄雾盘绕,垃圾堆成山,基础设施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除了街头的衰败之象外,“高耸着高科技世界陡直上升的传送装置、广告”,到处熟悉的“企业力量”,“公司”、“生产”、“各种各样的人”,洛杉矶的建筑“杂乱无章”,所有的空间事物都以“复制”、“拼贴”的形式构成,“幻想到处都是”。在哈维看来,电影中的“洛杉矶”被构筑成了破碎的、不连续的空间迷宫。这种“城市”形象是基于各种场景有意的复制与安排,因而选取的种种景观都带有强烈的后“工业生产”的痕迹。于是,在这些带有“后现代”风范的镜头中,“城市”成为了一座“后现代的工厂”的形象。在这个城市中“一切事物似乎都在相同的没有区别的存在里飘动”,“一切东西都显得是分离的和短暂的”,“这样奇异地唤起处于没有定性之事件的短暂性的、分裂空间里的一种城市景象、异化的个人,具有一种强有力的审美效果。”电影中“城市”的空间都暗含着一种“分裂”的意象成分,没有一丝的“温度”在里面,通过这些意象拼贴,电影打造出了所谓后现代的“柏林”形象。这种形象就像“后现代”本身一样,总是表现一种平面化的体验,没有深度,只有那些“杂乱无章”而又“拼贴”在一起的各种场景。
三、城市与文本融合的社会学
在哈维看来,当代语境中文学艺术本身乃至与之相关的理论都是一种城市文化现象,它们与现实中的城市一起形成了“城市”多元化的形象。哈维比较了当代两种不同的文学批评的特点,并认为“‘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确实要把作品看成是一种‘风格’的样板,”“而‘后现代的’风格则完全把作品看成是一种具有自身特定‘修辞’和‘个人习语’的‘文本’,但这种文本在原则上可以同任何别的文本相比较。”哈维认为,这些“文本”和关于文本的理论复杂多样却又统统指向当代的城市文化,并且就是这些指向促成了当代城市文化的性格特点,“虚构、分裂拼贴和折中主义,全部都弥漫着一种短暂和混乱感,它们或许就是支配着今天的建筑和城市设计实践的主题。显然它们与其他很多的领域的实践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如艺术、文学、社会理论、心理学和哲学。”哈维把它们集中起来看作是当代城市的“文化文本”,看作是具有后现代“性格”的“文化内容”,这个“文化内容”含有“丰富”的城市“构成理念”。最终,哈维认为它们在同一个范围内形成了当代“城市”空间拼贴、分裂、危机四伏、不可调和的形象。
文章来源:《当代旅游》 网址: http://www.ddlyzz.cn/qikandaodu/2020/1020/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