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中国“师道”的跌宕命运

来源:当代旅游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师道尊严”,这是不是一个很土的词?是不是很久没听到过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师徒”等等概念,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 什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会让“

“师道尊严”,这是不是一个很土的词?是不是很久没听到过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师徒”等等概念,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

什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会让“90后”“00后”很尴尬哦。他们会说,从初中开始,老师就教育称,当代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尊重、爱护、平等、民主基础上的。许多“老古董”概念,真的没有必要拿出来了……

即使位处师长地位的人,也不免认为师道尊严到了该改变的时候。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教授已年过七旬。他认为,对 “95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以至师生间的相处模式,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

回顾中国数千年文明,凡是师生关系传为佳话者,确实又有着一些相同点,甚至包含了师生间的尊重、爱护、平等、民主。这些看似很潮流的东西,其实早萌芽于古代。

师道尊严,确实该变。只是,该保留什么,该丢弃什么,又该如何把握呢?

中山大学教授黎红雷称,传续文化,从个人的层面来看,就要重视学习;从社会来看,自然就要敬重作为文化传续者的老师,毕竟老师是读书学习的指导者与引路人;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就要重视教育。

延续两千多年的师道

中国古代,明清时期,许多人家客堂里要摆放一个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

将老师的地位与天、地、国君、父母双亲并为一谈,可见当年人们将老师的地位设置之高。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成为了中国人长期以来基本的价值观。

到了近代,没了皇帝,这牌位仍然存在,只不过换了一个字——从“天地君亲师”变为“天地国亲师”。没了皇帝,但国家还在——只不过从君主制变作了共和国,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亲还是那个亲,师还是那个师。

回看天地君亲师思想的由来,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

《荀子·礼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祖先,焉出?无君师,焉治?”

在荀子看来:没有天地,就没有生命;没有祖先,就没有人类的繁衍;没有国君和师长,国家就无法治理。

自秦至汉,及至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天地君亲师”的概念逐步强化。据考证,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最早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民间更是开始大肆崇奉“天地君亲师”。清朝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尊崇“天地君亲师”达到鼎盛。

仔细拆看“天地君亲师”概念——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中国古代以天为至高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万物,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祭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祭祖祭亲源于原始的祖先崇拜。这祭师长,又是从何而来呢?

黎红雷认为,中国人传统的“尊师”概念,应该与“重道”相提并论。恰如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师’与‘重道’,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黎红雷表示,“在韩愈看来,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而只有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解决疑惑、获得知识、懂得道理。因此,为了自己的成长,就必须尊重老师。韩愈特别指出,尊重老师的意义不仅仅是尊重老师本人,更是要尊重老师所传授的道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自然要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的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也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就是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由此可知,“尊师”的实质在于“重道”,“重道”才是“尊师”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韩愈的观点,事实上发端于孔子。《论语·述而》中有一段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段至今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话,道出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对老师的真爱,实质上是对真理的真爱,亦即对道的真爱。

文章来源:《当代旅游》 网址: http://www.ddlyzz.cn/qikandaodu/2020/1106/677.html



上一篇:浅析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下一篇:当代女德教育

当代旅游投稿 | 当代旅游编辑部| 当代旅游版面费 | 当代旅游论文发表 | 当代旅游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旅游》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