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克己复礼当代礼传播走向的社会学考察

来源:当代旅游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人因“礼”而有尊严,社会因“礼”而有序,世界因“礼”而变得良善、和谐、包容。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也更有条件恢复并重塑礼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

人因“礼”而有尊严,社会因“礼”而有序,世界因“礼”而变得良善、和谐、包容。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也更有条件恢复并重塑礼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民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如同隔代基因,中国人生存在隐形的礼文化之下,虽然部分礼显得失传已久,但宛若乡音,总能听辨甚至脱口跟随。

“礼”在古代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晰,最初“礼”和华夏先民的祭祀与饮食密切相关,其后拓展至各种人事,形成了“吉”“凶”“宾”“军”“嘉”五大礼仪类别。春秋时期,“礼”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衍生了多重含义,其中,儒家从“仁政”出发,进行阐释。战国时,儒家基本担当了“礼”倡导和承继的历史使命。古礼涵盖了文化、政治和制度,强调的是整体主义;秦统一全国,封建王朝建立,由于秦尚法家,对儒家“礼”文化施行灭绝之政策。进入宋代,程朱理学赋予了“礼”新的含义。宋代以后的礼偏重基层社群的“乡礼”与“家礼”,从宋代的朱子《家礼》与司马光《书仪》,甚至清代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皆可窥见一斑。五四运动时期,儒家礼教思想被全盘否定。这段时期对礼文化有着很大的冲击,至今还难消其影响。恰如彭林所言:“由于我们对于传统的轻视和错误评价,……我们至少有两代人是从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走过来的,绝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礼仪为何物,说话粗俗、举止粗鲁,失礼行为触目皆是。”[2]进入新时期,礼文化又逐渐得到重新的认识和重视,用之以规范公民的举止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

国有礼器、礼制,社会有礼节、礼仪,个人有礼道、礼貌。“礼”不能仅仅表现为一种“范儿”。克己复礼,朝向完美进化才是目标。礼分三个层面:仪礼、民礼、物礼,仪礼是官方之礼,本文暂不论及。民礼、物礼属于个人之礼,是本文主要阐发的对象。当代“礼”的传承与推行,存在一些值得审视的状态,其异化与西化的表现是当代礼失序状态主要的社会症结。在礼文化认知教育和推广的维度,仍有许多未尽之意。本文旨在沿着礼文化在当代的失序、传承、重塑与探讨这个脉络逐一展开阐释。

一、失序:当代之“礼”的认知与异化

中华传统“礼”文化价值观的当代走向,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价值观角力的过程,也是对传统文化观念质疑和反思的过程,是礼文化当代传播需要直面的问题。“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但百年来西潮冲击、传统解体,我们越来越少承继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代表今天文明程度的诸种礼仪,包括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穿衣,怎么走路,怎么跟人谈话,基本上都处于失序状态。”[3]礼的失序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出现的失礼状态。“中华民族是一个讲文明礼貌的民族。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表明文明程度的。”[4]中华之礼在海外流波甚广,在国人中却呈疏远状态。《新周刊》曾总结过十大失礼的行为包括:不讲个人卫生、随意插队、乱扔垃圾、大声喧哗、腿脚不安分、不顾及后座、停车占位、制造二手烟、偷拍私照、不留口德[5]。随着礼仪、礼节、礼义的淡化,礼从秩序、仪式、关系,渐渐流于礼品、送礼这种表层的行为。“在物化之后,礼变成了嘴上有心中无,无法融入实际生活中的精神。本来礼的核心价值——尊重,逐渐消失。”[6]

礼的异化则体现为对原有礼的歪曲及对人的极端苛求。譬如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场景中,强制让座、霸座的新闻逐年不绝。2017年11月22日,南方网报道了上海地铁内一名老年男性乘客用拉扯、辱骂的方式强逼一位年轻女乘客让座;2018年11月,一名女大学生在公交车上因生理期不舒服坐了爱心座,遭到同车一个大妈的怒吼并骂其“下三滥”,最后,司机将大妈请下车。让座行为属于个人美德,是礼的一种外在体现,构成一种和谐的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然而,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乘客必须让座给他人。尊老爱幼是礼的体现,不能用道德胁迫甚至暴力的方式去实现。“不管多么精巧地把社会价值强加到个人身上,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内在决断,那么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一个使人联想到‘乡愿’般的消极顺从。”[7]倚老卖老的弱势思维走向就是我弱我有理,可以为所欲为;不能与我争辩,不可挑战我的想法。乘客买票入座是权利,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每一位乘客都处于公平的契约关系之中。“人不能没有‘礼’而生活。但当‘礼’变得对人具有完全决定性时,他就不再是一个真实的人了。”[7]9也就是说,除非当事人有意让座,否则,任何人无权以“弱势”为由,以道德暴力的手段逼其就范。

文章来源:《当代旅游》 网址: http://www.ddlyzz.cn/qikandaodu/2021/0303/868.html



上一篇:秉承农业传统精髓立足地域谋发展甘肃农耕文化
下一篇:被异化的当代生活评乔叶的随机而动

当代旅游投稿 | 当代旅游编辑部| 当代旅游版面费 | 当代旅游论文发表 | 当代旅游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旅游》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