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旅游》栏目设置[05/28]
- · 《当代旅游》收稿方向[05/28]
- · 《当代旅游》投稿方式[05/28]
- · 《当代旅游》征稿要求[05/28]
- · 《当代旅游》刊物宗旨[05/28]
交旅融合背景下的公路景观设计研究以德昌至会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项目建设背景 德会路地处凉山州的德昌县和会理县,是《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4—2030年)》“16、8、8”网中20条高速联络线中的一条,起终点分别联络G5京昆高速西攀段、G4216成
1 项目建设背景
德会路地处凉山州的德昌县和会理县,是《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4—2030年)》“16、8、8”网中20条高速联络线中的一条,起终点分别联络G5京昆高速西攀段、G4216成丽高速宜攀段,接宜攀高速后向南延伸可形成南北向又一条便捷的西昌至昆明大通道。结合其在路网中的地位可总结出该项目的功能与定位:(1)川滇高速公路通道的一部分,也是川南、滇中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的发展之路;(2)会理、会东等对外联系的集疏运主通道,也是带动沿线地区脱贫致富之路;(3)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线性旅游目的地和新兴旅游功能区。
2 交旅融合发展条件分析
2.1 区位条件分析
德会路是省高网中20条高速联络线中的一条,作为城市之间的高速连接线,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增强城际之间联系、提高交通转换效率,增强路网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利于完善四川省高速公路网,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水平,维护民族团结。
德会路起点接西攀高速,终点接G4216宜攀高速,根据《凉山彝族自治州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德会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形成“3141网”中“两纵一横一联”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待会皎、禄皎段实施后,将形成又一条成都—西昌—昆明的便捷出川通道。
2.2 地域文化解读
会理县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凉山州的第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彝族长号唢呐、彝族跺脚舞、会理绿釉陶瓷手工技艺等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古城文化、红色文化、石榴文化、川滇民族文化融合构成了文脉相承的会理文化。
德昌县蕴含丰厚的“凤凰文化”、厚重的历史民俗文化和凉山州唯一的傈僳族文化,拥有24处国家、省、州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享有“春秋三百天、四季养生地”之美誉。
2.3 旅游资源梳理
德昌县境内有国家4A级景区螺髻山,还有清代古塔、大石墓、钟鼓楼等景点。“樱桃节”“桑椹节”“冲浪节”等特色旅游持续升温;凤凰城休闲度假游、生态农业园观光游、傈僳族风情游等新业态声名鹊起,成功创建省乡村旅游示范县,获评“自然(养生)旅游目的地”“最具投资价值目的地城市”。
3 设计理念
德会路地处攀西阳光旅游、休闲度假、康养区的核心地带,是会理古城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南丝路文化旅游资源以及特色乡村旅游资源聚集区。沿线自然资源丰富,并有汉族、彝族、傣族、傈僳族、回族、苗族、白族等多个民族,人文特色突出。项目总体设计理念概括为“绿色美丽、安全快捷、优质耐久、智慧协同、交旅融合”,在此基础上融合“交通+旅游”的时代新需求,对公路景观进行系统规划,打造自然、和谐的公路景观,使公路在提供交通功能的同时,也能成为地区文化传播的载体。
4 景观设计方案
4.1 景观主题分段
根据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区域特色、环境植被情况将其划分为三个景观段落。在设计过程中,结合每个段落的特点,营造景点。(1)“傈僳风情·香城德昌”段。起点~K20,主要在德昌境内。根据德昌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傈僳风情、古代南丝绸之路等。重点对老碾互通、六华互通和老碾隧道进行景观设计,强化和凸显该段的景观主题。(2)“高山河谷·生态走廊”段。桩号K20~K50。沿线为高山河谷地带,自然风光秀丽。此外此段还是彝、傣、傈僳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该段景观设计主要突出民族文化和乡土植物。重点对益门互通、会理北互通、小仓田隧道、武家沟一号隧道、石家坝隧道进行景观设计。(3)“川南明珠·红色会理”段。K50~终点。此段在会理境内,会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会理石榴、会理会议遗址景区、仙人湖—龙肘山自然风景区、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会理绿陶等。会理被称为“石榴之乡”,并且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产品,因此,将此段命名为“川南明珠·红色会理”。该段设计主要突出古城风貌、南丝古道、石榴之乡、红色旅游等特色,重点打造会理东互通、沙坝隧道。
4.2 交旅融合设计
(1)快慢行系统结合。在服务区,利用施工便道设置绿道,将游客从服务区引至周边红椿林和湖心岛景观(利用既有环境打造),增加游客的深度体验。(2)服务设施特色化。服务设施在满足服务需求的同时,融入当地少数民族元素,做到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植入,设置丰富的附属设施、景观小品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座椅、垃圾桶等。(3)解说系统一体化。针对整个项目建立风格统一、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兼顾国内外游客需求的景观解说系统。(4)沿线景观廊道建设。通过对乡土植被现状的分析,利用乡土物种建立统一乡土化的景观廊道。(5)重要桥梁景观化。重点对上跨国省干道的主线桥梁进行景观打造。因人在观看桥墩装饰时属于远观,同时要保证观看时不会过分吸引驾驶人员的注意力,可提炼地域文化符号作为设计素材。(6)隧道景观化。德会路隧道数量众多,隧道洞门的设计根据所在景观段,结合主体洞门形式,打造不同的景观节点。主要分为德昌端门户(傈僳风情展示)、南丝绸路系列(南丝绸路文化展示)、会理特色(会理绿陶展示)、会理端门户(会理古城风貌展示)几个主题。(7)互通景观方案。德会路全线设置7座互通式立交。结合互通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地域特色,分为特色互通和一般互通两种类型进行设计,以展现自然风光和地域风土人情为主。一般互通景观通过自然式栽植的方式形成植物群落,同种类乔木靠近栽植形成植物群落,相近群落之间植物高低错落、色彩交替。老碾互通:以“农商田园”为主题进行设计,使用金森女贞对场地进行整体分隔,形成黄绿相间条状地块,营造农田梯田意境,并在其中按照规律栽植芭蕉、板栗经济作物。益门互通:该互通靠近龙肘山杜鹃花海,因此以“万亩杜鹃”为主题进行设计,在场地25个5m×5m的小方格种植杜鹃。会理北互通:设计方案以民族服饰入手,在道路两侧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花边,凸显民族气息。中央景石以及景石上“古城新韵,美丽会理”书法汉字,以此形成古朴美观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效果。会理东互通:设计方案采用民族服饰花边围绕互通中心会理莲瓣兰抽象图案,并配有“南方丝绸之路”雕塑,以此作为主体宣扬丝绸之路文化,突出地区文化特色。
文章来源:《当代旅游》 网址: http://www.ddlyzz.cn/qikandaodu/2021/0720/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