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旅游》栏目设置[05/28]
- · 《当代旅游》收稿方向[05/28]
- · 《当代旅游》投稿方式[05/28]
- · 《当代旅游》征稿要求[05/28]
- · 《当代旅游》刊物宗旨[05/28]
记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当代愚公”毛相林:他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编者按 下庄村,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喀斯特天坑谷底,绝壁环绕,几近垂直,从坑沿到坑底有1100米。大巴山无情的绝壁,让下庄人看不到严格意义上的日出和
编者按
下庄村,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喀斯特天坑谷底,绝壁环绕,几近垂直,从坑沿到坑底有1100米。大巴山无情的绝壁,让下庄人看不到严格意义上的日出和日落,一直生活在贫困、闭塞、落后中。
一条出山的路,成为下庄人的奢望——没人相信这里能修出一条路来。
毛相林,61岁,现任下庄村村主任,身高不到1.6米的他被大家称为“毛矮子”。然而,就是这个“毛矮子”,带领全村390余人,在绝壁上谱写出一个史诗般的悲壮故事——耗时7年,在绝壁上“啃”出一条出山公路。修路过程中,6条鲜活的生命,从绝壁上坠落。
路修好后,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下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眼下,毛相林和村民们又盘活了自然资源搞旅游开发。下庄的振兴,指日可待!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时代在变,而下庄人不等不靠、战天斗地在绝壁上“啃”出天路的下庄精神,一直在延续。
在脱贫攻坚战中,在乡村振兴中,在下庄的改革发展道路上,被称为“当代愚公”的毛相林,已成为飘扬在大巴山深处一面鲜红的旗帜!
即日起,重庆日报连续三天推出“天坑下庄的开路人”系列报道,向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纯粹、永葆初心的毛相林,诠释从生存到脱贫,再到振兴之路上的下庄精神、下庄之魂。敬请关注。
昔日下庄村修路的场景。
“要我看,就算是蚂蚁啃骨头,我们也要在绝壁上‘啃’出一条路来!”
重庆日报消息,夜,漆黑的天坑底部,全村390余人围着一具黑色棺木,肃立。
一个身材矮小的男人抬头看看头顶那方被绝壁环绕的星空,用嘶哑的嗓音大声问:“50多天前,28岁的沈庆富死了,我们依然在修路。今天,36岁的黄会元又死了。我在这里再次向大家确认,这路到底是修还是不修?”
“修!”村民们拳头直指天际,声音在绝壁间久久回荡。
……
2020年5月14日凌晨,天刚蒙蒙亮,61岁的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主任毛相林猛地惊醒,心绪久久无法平静——这个场景已过去21年了,仍不时在他梦中重现。现场每一个细节,每一张面孔,都如当年那般清晰。
1997年,时任村支部书记的毛相林带领下庄全体男女老少,不等不靠,以坚若磐石的意志向恶劣的自然环境要出路,历时7年,在绝壁上“啃”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出山路。
为此,下庄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修路过程中,有6个村民失去生命。
天,已大亮了。重庆日报记者站在毛相林家的地坝上放眼望去:宁静整洁的村落、袅袅升腾的炊烟、绝壁上间或艰难生长的树木、缓缓向上流动的云雾……雨后的下庄,犹如一幅动态的泼墨山水画。
抬头,可见一条镶嵌在绝壁中的公路,盘旋着向上,延伸至云雾中。
这条路,似乎连接着天与地。
“等”与“搏”的煎熬
就算是蚂蚁啃骨头,也要在绝壁上“啃”出一条路来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话。
这口井有多大——沿着井口走一圈,要3天;
这口井有多深——从井口到井底有1100米,村民们就生活在井底;
这口井有多陡——三面是垂直的悬崖绝壁,仅东面略微缓一些,祖祖辈辈沿着岩缝走出的出山小道就隐藏其中。
1997年修路前,毛相林作过粗略统计:当时全村96户、397人中,到死也没出过村的有150多人,从未见过公路的有160多人,未见过电视的有360多人;从悬崖上摔死的有23人,摔伤的有60余人,摔残的有15人。
“喂的猪要变成钱,得化整为零一块一块沿着小道背出山去卖;生产生活物资,也全靠爬出山去背回来。早上出发去竹贤场镇,天黑才能回家,腿脚不利索的还得在外过一夜。”毛相林说,当时下庄惟一走在其他山区村落前面的是电力保障。鱼儿溪和庙堂河在坑底的交汇处有一个小小的电站,得此便利,下庄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便用上了电。
刘从凤家的面条机,是下庄最早的现代化电器。“去巫山县城买的,拆分成十多坨,往返十多次,才全部背回来。”祖祖辈辈在下庄做面条的刘从凤为此前后折腾了大半年。
凡是出山见过公路的下庄人,回来总会跟身边的人讲公路多么好、汽车多么方便。村干部曾3次号召村民修路,可因为绝壁太险峻、工程难度太大,每次都在开工前停工。
文章来源:《当代旅游》 网址: http://www.ddlyzz.cn/zonghexinwen/2020/0720/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