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旅游》栏目设置[05/28]
- · 《当代旅游》收稿方向[05/28]
- · 《当代旅游》投稿方式[05/28]
- · 《当代旅游》征稿要求[05/28]
- · 《当代旅游》刊物宗旨[05/28]
发掘“宜红古茶道”价值 促进地方历史文化与当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冯明)日前,由湖北省鹤峰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石门县、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三峡大学民族学院联合主办的“线路与遗产:‘宜红古茶道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冯明)日前,由湖北省鹤峰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石门县、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三峡大学民族学院联合主办的“线路与遗产:‘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鹤峰县召开。学者提出“宜红古茶道”概念,并对“宜红茶”的前世今生、“宜红古茶道”的内涵特征、“宜红古茶道”在万里茶道中的地位等主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围绕“宜红古茶道”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重新发掘古茶道历史与现实意义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院长黄柏权表示,“宜红古茶道”是在历史时期形成的茶叶贸易、运输以及人群流动、文化交流路线。近代以来,随着红茶生产、运输、贸易的兴起,历史上已经形成的茶叶贸易、人群流动、文化交流路线,演变成为特定的“红茶”运输、贸易路线。
三峡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政委介绍,中国武陵东北部所在的峡江地区是我国悠久的产茶地,但大多限于自然经济状态的零星生产,很少形成统一的产区、市场和贸易方向。然而,自明代土司时期开始,武陵东北部地区的土司及紧邻的卫所地区,为履行朝贡义务且有较好的回报而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于是形成了统一的茶叶产区和市场的雏形。近代之后,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贸易体系的“宜红”茶产区继承了土司时期的茶叶产区,并最终形成了“中俄蒙万里茶道”的“宜红古茶道段”。
“‘宜红古茶道’的提出并不只是整合这一区域的古茶道,而是从文化线路重新发掘古茶道历史与现实意义的一个框架。”葛政委表示,“宜红古茶道”在历史上曾经促进了中国武陵东北部少数民族与内地的文化接触与文化交流,从而重新塑造了这一区域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在现实中将促进我们从整体、动态的视野来审视当地文化遗产保护,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增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他指出,提出和厘定“宜红古茶道”,有利于破除地方行政壁垒和地方群体利益,排除杂音,以一个整体形象展示中国武陵东北部山区的古茶道线路遗产。
凝练“宜红古茶道”的价值
2013年9月,中俄蒙三国签署《中俄蒙万里茶道共同申遗倡议书》。经过四年的努力,2017年4月,“中俄蒙万里茶道”已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并计划在2020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与会学者表示,“宜红古茶道”的提出意义重大。其一,更真实和完整地呈现这一区域的万里茶道货源地的文化遗产。该区域现存的大量古茶道、古茶园、古茶号、古茶牌、古茶仓、古客栈、古骡马店、古茶庄、古水井、古碑刻、古街、古渡口(码头)等,能以主题化、综合化和动态化的“宜红古茶道”来呈现,建构起“万里茶道源头”的清晰印象。其二,选择“南府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采花古茶园及村落”、“五峰古茶道汉阳桥-梯儿岩段”、“泰和合茶号”作为代表性遗产点,分别从茶产区与市场源头、茶叶原产地、茶叶运输与贸易、茶叶生产组织与加工四个角度最为简约、清晰、系统地去展示“宜红古茶道”的历史面貌和特殊价值。其三,有利于凝练这一区域茶文化遗产的价值。“宜红古茶道”在朝贡体系下促进了王朝边缘地区与华夏中心的文化交融、互动,在世界体系下又为万里茶道源源不断地提供货源。
葛政委认为,“宜红古茶道”的价值凝练既要从“万里茶道”这一整体来审视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也要从文化线路遗产角度来凝练人类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体价值,并兼顾和尊重地方价值。他表示,为了确保“宜红古茶道”地方价值的效应,各申报单位要从整体性出发去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而不是孤立地、破碎化地去解读地方文化。要从更宏阔的时间和空间视野审视地方历史文化的形成、演化和文化格局,重新定义地方文化的主导价值,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促进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融合保护,促进地方历史文化与当代产业的结合。
文章来源:《当代旅游》 网址: http://www.ddlyzz.cn/zonghexinwen/2020/0805/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