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旅游》栏目设置[05/28]
- · 《当代旅游》收稿方向[05/28]
- · 《当代旅游》投稿方式[05/28]
- · 《当代旅游》征稿要求[05/28]
- · 《当代旅游》刊物宗旨[05/28]
当代父母,如何才能“不以孩子为中心”?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一月中旬,娃就读的公立托班给家长发放通知,表示原则上学校不放寒假,请家长填写回执确实是否要上寒假托班。 我和爱人兴奋地填完回执,心里赞叹这是什么宝藏托儿所,每月托
在一月中旬,娃就读的公立托班给家长发放通知,表示原则上学校不放寒假,请家长填写回执确实是否要上寒假托班。我和爱人兴奋地填完回执,心里赞叹这是什么宝藏托儿所,每月托管费220元,还不放寒假!然而之后没几天,上海市中心某奶茶店就变成为中风险地区。寒假伊始,送娃入托,三位老师站在门口说,今天全校就你们一个孩子来了,由于疫情,寒假托班开不了了,你们还是回家吧。我一下子懵了,跟老师协商之后,同意让娃在学校托半天,然后我赶紧让我妈从十公里外过来带娃。
自从孩子在两岁时入托之后,我们的住家育儿嫂回老家了,家庭生活方式经历了明显调整。晚上的时间原本可以自由支配,我和爱人经常两人饭后散步然后继续工作,偶尔出去旅游,而在育儿嫂走后,工作日晚上的时间不得不陪娃。
插图|范薇
有读者看到“不得不”的时候可能会质疑,陪伴孩子难道不是应该的吗?不陪伴为什么要生孩子?我一直认为陪伴孩子需要有个度,自己无法接受除了工作就是孩子的生活。很多城市出生的独生女,从未婚时完全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到生育之后以孩子为中心--这样的转变虽然是被社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个人而言并非易事,很可能需要经历持续的挣扎。如果要打造一个不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这需要我们从工作和育儿之外,还要挤出休闲时间,这对小年龄段孩子的母亲而言可能更难。
在娃两岁5个月时的一个周末,我提前几天给自己预约了钢琴体验课,准备去上课。不巧爱人外出开会,我母亲正在赶来我家的路上。眼见钢琴课快迟到了,只能带上娃一起去上课。娃几乎全程坐在我腿上听课,间或乱弹琴,倒也没有表现出烦躁。课后钢琴老师跟我聊到钢琴课收费标准时,娃突然说:“妈妈我们回家吧”,边说边把我的鞋拿给我,并自己穿上了鞋。回家路上我问她好玩吗?她说:“不好玩,下次不要去了。”
《三十而已》剧照
之前每次带娃外出,基本都安排了以她为中心的活动--无论是亲子班、音乐课,还是看儿童剧。以我为中心的外出,对我们俩而言都是全新体验。她觉得无聊是正常的,因为她不是活动的主角,活动内容也与她无关。但我解锁了一个带娃和个人休闲可以兼顾的新思路--虽然带娃去练琴但娃却不闹的情况可能无法持续第二次。
最近在看美国经济学家Emily Oster 2021年出版的新书The family firm,里面提到了给孩子报兴趣班的事情看上去虽小,但这和公司并购决定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例如,如果给孩子报一周需要去好几次的足球兴趣班,意味着这可能需要改变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如果报了兴趣班就意味着无法和家人一起晚餐,而晚餐是父母所珍视的,那父母就需要在深思熟虑下做出权衡。作者建议每个家庭先定个家庭使命/远景(mission),在做决定时对照家庭远景,对不同选择赋予不同优先级--给孩子报足球班这一决定是否符合自己和家庭的基本价值观?有何风险和收益?如果不报足球班有何替代活动?而这些都是公司并购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插图|范薇
受到此书启发,我给我们家暂定的家庭目标(爱人表示同意)就是“for the growth and flourish of each member of the family”--为了家庭每位成员的茁壮成长。在这样的目标下,一位家庭成员的成长不应该以其他成员的枯萎为代价。在这样的目标下,每个人都是,又都不是家庭的中心。
法国哲学家巴迪欧在《爱之颂》(2012)里写道:“爱情是一种存在的谋划:从一个去中心化的视角,而不是生存或再次确证我自己之身份的纯粹冲动出发,来建构一个世界。” 巴迪欧认为爱情是“最小化的共产主义”,是 “共同持有对私有的胜利,是集体成就对个体的私人利益的胜利。”在我看来,生育后的家庭也应该具有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视角,家庭就是最小化的共产主义,子女出生重塑了父母的生活方式,家庭不仅是为了个体的纯粹满足,而是通过不断的冲突与协商之后,形成了视家庭为整体的“共产主义”视角,目标是为了家庭及其中每位成员的成长。
文章来源:《当代旅游》 网址: http://www.ddlyzz.cn/zonghexinwen/2022/0210/2030.html
上一篇:当代著名油画家——邓平作品欣赏
下一篇:二十四节气在当代——让古老智慧绽放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