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旅游》栏目设置[05/28]
- · 《当代旅游》收稿方向[05/28]
- · 《当代旅游》投稿方式[05/28]
- · 《当代旅游》征稿要求[05/28]
- · 《当代旅游》刊物宗旨[05/28]
香港M+:耗时10年的亚洲首个当代视觉博物馆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一座相对扁平却气势磅礴的建筑——M+博物馆在去年11月开放,两个月内热度不减,已有超37万人次参观,日均5000人。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院了解到,M+博物馆
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一座相对扁平却气势磅礴的建筑——M+博物馆在去年11月开放,两个月内热度不减,已有超37万人次参观,日均5000人。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院了解到,M+博物馆是香港崭新的视觉艺术博物馆,隶属于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是亚洲首个全球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致力于收集、展示和诠释:视觉艺术、设计、建筑和动态影像。M+具有了囊括一切的“野心”,M代表Museum(博物馆),+代表Plus(更多)。
从维多利亚港望向M+大楼
在开馆当天的舞狮仪式中,一些博物馆员工喜极而泣,成为香港社会新闻的头条之一。馆长华安雅(Suhanya Raffel)也显得异常激动,“美成在久”,她形容这个漫长的等待。开馆后的好几天里,观众最常说的依旧是那句话:“香港终于有了座像样的博物馆。”
一、历经磨难
建筑设计工作由瑞典建筑师事务所Herzog&de Meuron,联同香港TFP Farrells和香港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合作完成。2009年到2010年期间,委员会成员到全世界拜访建筑师,参观了超过50间事务所,最终由赫尔佐格以“简单但不过时”的设计打动了委员会,拔得头筹。
再后来,建造困难碰上预算吃紧,长达七年的馆藏建设工作也遭遇纷至沓来的质疑,“以大价钱购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作品,值得吗?”“真的能成为纽约MoMA、伦敦泰特、巴黎蓬皮杜的‘亚洲回应'?”
2019年疫情来袭,M+难上加难。
但无论现实世界有多停滞不前,艺术仿佛总能给我们带来希望。
2021年12月31日,停了两年的跨年倒数活动,在香港再次举行。面向壮观的维多利亚港,M+博物馆的巨型LED屏幕化身倒数时钟,“五,四,三,二,一......”
二、精彩设计
M+博物馆外观
M+博物馆的外观设计简约大气,由一纵一横的雄伟建筑物组成。宽广的横向基座平台连接着天台花园和园区内其他设施,纵向高楼则与香港都市景致互相呼应,而且外观随光线与天气状况而改变。另外,M+大楼外墙还设有LED媒体系统,可用作展出艺术家的流动影像作品。
为充分利用选址和空间,使设施发挥最大功能,M+博物馆的内部设计布局非常复杂。共设三十三个展厅,另设有三间戏院、一间多媒体中心、一间学舍、一间研究中心,还有博物馆商店、餐厅、咖啡厅、办公室、会员楼层,以及可以饱览维港景色的天台花园。
M+博物馆的“南展厅”
为推行无障碍通行,M+大楼采用“通用设计”原则,设置了多个出入口,且展厅大多设于二楼平台,以给予访客流畅及相互连通的观展体验。
其中,M+还特别打造了一间“希克展厅”,专门用于陈列展示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于2012年向M+捐赠的千余件中国当代艺术品。
M+博物馆的“希克展厅”
除此之外,这座设计独特的大楼还有多处值得特别关注的建筑特色。
1
潜空间
M+大楼的正下方是港铁机场快线及东涌线地下铁路隧道,这为博物馆设计带来了挑战,但也促生了设计的灵感。Herzog&de Meuron在隧道旁开凿出一个大型展区,命名为“潜空间”。它不仅可以容纳不同类型、不断更替的装置作品,也是M+博物馆与这片土地连系的象征。
M+博物馆“潜空间”
2
陶瓦外墙
玻璃幕墙大楼在香港随处可见,M+大楼的设计有别于这种视觉语言,却又与之呼应。该楼的混凝土结构外以墨绿色陶瓦覆盖,精致而又富有质感,而且有助于建筑物抵御长期受热力、湿度及风力侵蚀的影响。随着光线及天气状况的改变,陶瓦外墙还会在颜色深浅层次上发生变化。
从艺术公园望向M+大楼
3
LED屏高楼外墙
大楼的南面外墙是一面展示屏幕,可用于播放丰富多变的媒体影像。一方面,LED屏上的流动影像可配合M+展映活动的进行;另一方面,这也为面向维多利亚港与香港岛的都市景观增添了别样的姿彩。
文章来源:《当代旅游》 网址: http://www.ddlyzz.cn/zonghexinwen/2022/0222/2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