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旅游》栏目设置[05/28]
- · 《当代旅游》收稿方向[05/28]
- · 《当代旅游》投稿方式[05/28]
- · 《当代旅游》征稿要求[05/28]
- · 《当代旅游》刊物宗旨[05/28]
脚踏实地才是当代青年实现价值的“良策”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今天的中国,属于挑灯夜战的莘莘学子,属于孜孜不倦的科研工作者,属于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者……属于每一个走在奋斗路上的追梦人。 文化之音响彻华夏。当今世界,在多元化的国
今天的中国,属于挑灯夜战的莘莘学子,属于孜孜不倦的科研工作者,属于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者……属于每一个走在奋斗路上的追梦人。
文化之音响彻华夏。当今世界,在多元化的国际竞争和挑战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国文化面临着“传统文化无人传承之困”和“文化难以走入乡村之困”。“三下乡”落实后,不少学校组织学生走入乡村,了解非遗文化历史,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一些青年人自发排演传统文化表演,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有团队利用新媒体技术把民族服饰、民居文化等带到大众眼前,助力文化传承。一方面,在青年群体的努力下,传统文化切实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推广;另一方面,在“三下乡”活动的推动下,丰富的文化走进了乡村“千万家”,满足了更多国民的精神需求。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致敬前行者,致敬后来者。
教育之风吹遍“九州”。回顾25年“三下乡”,教育是一个必须提及的话题。过去在一些贫困地区,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三下乡”落实后,有人加入援疆教师队收获了一群“新疆儿女”,有人带领队员在泾县连续6年接力支教,有人在河溪大山中找到教育的意义……对国家而言,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能决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水平;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教育是走出“大山”的推力。很多走入乡村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年轻人,如今已然青春不再,但漫长的坚持却换来了更多学生的光明未来,换来了中国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的同学们开启“纵江淮沃野 赴农科之约”活动,前往合肥市肥东县张集乡开展调研活动。年龄不到20岁的团队成员走进乡村,走访“种植大户”张道平,参观了农业生产企业的稻米烘干全流程,向肥东县驷马山电灌工程师学习水渠等站内设备及其运作方法。走出教室,接触农业实践,没有那么轻松,但在团队成员看来,却是用实践行动践行“报国兴农”的初心和使命。
科技之光照耀未来。青年是科技的未来,在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青年人一直在发挥重要作用。从大学生推动“乡村大脑”的研发,到农村“智慧养老”模式的形成,一次次科学技术的“传帮带”在乡村的使用,极大便捷村民的生活,激发了农业创新活力,按下了乡村振兴的“加速键”。
每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茫,但汇聚起来却能形成推动中国科技、文化、卫生等多方面全面提升的重要力量。当代青年应该把视线聚焦在具象的目标上,脚踏实地,行稳致远,终能“他日卧龙终得雨,今朝放鹤且冲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工作者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不少青年人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主力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人正在加快脚步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担。
其实,像这样的大学生“三下乡”队伍还有很多。从1996年《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下达至今,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走入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扎根基层,用近25年时间创造“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勤奋和汗水在村庄和田野书写着伟大的篇章。
文章来源:《当代旅游》 网址: http://www.ddlyzz.cn/zonghexinwen/2022/0906/2158.html